油耳朵和干耳朵有什么不同?
油耳朵和干耳朵最根本的区别是耳朵里面的分泌物多少的问题,外耳道内俗称的耳屎,也就是临床所称的耵聍,是由外耳道皮肤分布的耵聍腺、汗腺所分泌的。耵聍腺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由汗腺转变来的,并且受相同的基因位点所控制。最初人类耵聍腺和汗腺的分泌是比较旺盛的,也就是说通常是油耳,只是在进化的过程中逐渐的转变为干耳。油性耳屎的人大部分还会伴随有狐臭的表现。
油性耳朵的人耳朵会分泌一些油性分泌物,而干耳朵就不存在这种情况,耳朵会比较干燥。这两种性质的耳朵都是正常的,跟个人的体质有一定的关系,只要保持耳朵清洁卫生,避免不适当的挖耳,避免脏水进入就行了。耳朵的分泌物比较多,甚至影响听力的情况下,是要去医院处理的,要在耳内镜的直观下将分泌物处理干净,否则损伤耳朵黏膜有导致慢性中耳炎的可能。
耳屎多久清理一次为宜?
掏耳屎的频率不可太频繁,一般外耳道皮肤具有自洁的功能,通过人体的震动,耳屎会自行排出到外耳道外,不需要经常清理。同时耳屎是酸性介质,可以阻挡外界的灰尘和虫子,保护外耳道和鼓膜。而且由于外耳道的皮肤非常娇嫩、薄,经常用利器去掏,极易导致局部创伤、发炎。
展开全文
耳屎具体多久清理一次,没有具体的时间规定,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:一、耳屎是否堆积成硬块,不论硬块大或者硬块小,只要是硬块,就有可能损伤外耳道壁,有可能会导致继续的耳屎堆积,需要及时的予以清理。二、取决于耳屎是否伴有感染情况,或者其他的情况,如耳屎是否引起外耳道的充血,引起外耳道的疼痛,甚至继发真菌性的感染,如果有必须对耳屎进行及时的清理。具体耳屎可以半个月或1个月或者2个月清理一次,注意不能频繁的清理。
掏耳屎时必须要保持双手清洁,切记不要到外面的地摊或者采耳点去采耳,可能带来传染性疾病,比如脚气即真菌感染,可能会导致外耳道的炎症加重。
正确清理耳屎的方法是什么?
对于小的、散在的、点片状或颗粒状的耳屎,临床上基本没有任何不适,一般不需要清理,它可随头位的变化和咀嚼运动排出体外。而对于团块状、硬质的、堵塞外耳道的耳屎,因它可引起听力减退、耳鸣、耳痛和咳嗽症状,那么需要进行清理。这种耳屎称为耵聍,它堵塞了外耳道,就叫做耵聍栓塞,它是由外耳道的耵聍腺分泌物排出来的。
正确清理的方法主要有两种:对于可活动,未完全堵塞外耳道的耳屎,医生会用耵聍钩和膝状镊取出。对于质地较硬,难以取出的耳屎。可用5%的碳酸氢钠溶液滴耳,每日4~6次,每次泡15分钟。2~3天后,耳屎软化,用吸引器吸出或用生理盐水冲洗出即可。
建议自己不要在看不清楚的情况下掏的太深,太深伤到鼓膜的可能性极大,引起鼓膜穿孔、耳鸣、听力下降、耳膜出血。成人外耳道长约2.5-3.5cm左右,成人掏耳朵进入外耳道的深度不要超过2cm,超过之后伤到鼓膜的可能性增加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